桌面电脑> 存储> 新闻

从20到2000,硬盘十年的“革命”

PChome | 编辑:李旸
原创
2010-01-11 00:00:00
从20到2000,硬盘十年的“革命”

4.3GB的突破

时间来到了2010,在白驹过隙当中,21世纪已经不声不响地走过了第一个十年。2000年也许是IT用户应该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年,唱主角的并不是处理器、主板、内存、显卡、声卡、显示器等配件,尽管那一年的内存价格,一度让装机市场的商人笑得合不拢嘴;2000年最值得记住的事情,就是硬盘的单碟容量突破了20GB,从2000年开始,硬盘已经是10GB、7200RPM和2MB缓存的天下。

2000年为什么说硬盘是最大的主角?首先来看看1999年大家都在用多大容量的产品:4.3GB、6.4GB、8.4GB,仅此而已。那个时候,并没有所谓SATA,对,只有PATA(IDE),1999年是Ultra ATA/66的天下,它支持最大的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66.7MB/s。2000年,昆腾公司联合英特尔等芯片组巨头,共同推出ATA/100标准,该标准支持的最大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为100MB/s(理论值),这也是2000年接口技术的主角。ATA/100当时只是一个理想数据,但受此影响,2000年硬盘无论容量还是性能,都获得了长足的提升。

还记得昆腾火球(FireBall)吗?这可是1997~2000年中国民用IT市场上最大的主角。FireBall从TM(三代)、ST(四代)、SE(五代)、EL(六代)、EX(七代)直到CR(八代),都是脍炙人口的产品。5400RPM、Ultra ATA/66接口、512kB缓存的数据,在当时占据主流,更重要的是,超频用户因为使用了稳定性极佳的火球硬盘,几乎可以忽略CPU超外频对硬盘带来的负面影响。火球八代可以稳定地工作在41.6MHz的PCI总线频率下,算得上昆腾硬盘的巅峰之作。不过最好卖的并非八代,“昆腾‘火球’五代SE快速硬盘到货!单碟2.1G,最高容量8.4G……”当时卖场的吆喝是如此让人怦然心动,比起现在村里稚嫩的促销,几乎是天差地别。

那一年,容量的纠结

十年前,最消耗硬盘空间的不是操作系统,不是电影和图片,而是音乐和游戏。Windows 98完整安装大概只需要300MB硬盘空间(部分简化版只有40MB~120MB),加上各种驱动,最后占用的空间在750MB左右,如果加上当时的一些必备软件,如Office等,则会超过1.2GB,对于4.3GB甚至是6.4GB硬盘,这个数字都很吓人。因为剩余硬盘空间不足以承载更多的游戏和音乐文件,偏偏在那个年代,游戏又如此红火,动辄就是3碟安装或4碟安装,于是压缩软件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1999年12月4日发行的RPG大作《轩辕剑叁——云和山的彼端》,也许是中国游戏史上第一个“硬盘杀手”——完整安装需占用1.5 GB硬盘空间,最小安装也要900MB。

2000年,是MP3音乐文件启蒙中国电脑音乐的重要年份,很多用户的硬盘里都无法存储超过700MB的音乐文件,于是MP3文件光盘和VCD、操作系统一样热卖。

迈拓的短暂辉煌

2000年年中,“前存储行业巨头”IBM推出了高达75GB的“玻璃之星”(Deskstar 75GXP),接着迈拓推出了星钻一代(DiamondMax 80),总容量80GB;年末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omdex/Fall 2000上,希捷发布了酷鱼180(Barracuda 180),破天荒地将硬盘总容量提高到180GB,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虽然总容量被刷新,但属于个人用户的,依然是慢慢过渡的小容量产品。

还记得这个熟悉的界面吗?Windows 98上的磁盘整理软件,它是16位的,当时的用户每周都要用一到两次,就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但Win95和Win98的磁盘整理软件以低效著称,让人诟病。

2000年最让个人用户扼腕的事情发生了:硬盘制造商Maxtor(迈拓)公司宣布斥资10.8亿美元,以股权置换形式收购昆腾公司的硬盘业务部门Quantum HDD,每股昆腾公司股票可兑换1.52股的该公司股票。收购完成后,迈拓公司年收入将达到60亿美元,与当时世界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Seagate)旗鼓相当;个人电脑、服务器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用硬盘年出货量将超过5000万块。

“洛丹伦大陆的一角坍塌了……”现在回想起来,《魔兽争霸Ⅲ》里的台词无比正确,真是太值得玩味了。

Win2000的到来

2001年末到2002年,主流硬盘容量第一次突破30GB,转速也提高到7200RPM,没有2000年的飞跃,用户不可能这么快享受到容量上的愉悦。当然,此时的主角已经不是昆腾,也不是迈拓,而是被争议和荣耀交缠于一身的IBM。它的Deskstar系列爆出了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卖得最好的30GB产品伤害的用户也最多。

此时主流操作系统由Win98过渡到Win2000,C盘容量第一次要求至少预留5GB!不过随着用户计算机知识的不断增长,很多人慢慢习惯了把应用软件单独安装在D盘,留给系统盘足够的容量以应付微软无穷无尽的“补丁”。

讽刺的是,即使是Win2000,其磁盘整理程序依然没有获得用户的欢心,虽然磁盘整理的过程势在必行,但更多第三方软件得到了用户的欢迎。这个大“Bug”竟然也被WinXP继承了下来。

赞颂——希捷酷鱼四

2003年P2P下载开始在国内兴盛,此时越来越多的游戏采用了“硬盘版”,《暗黑破坏神Ⅱ》《魔兽争霸Ⅲ》《反恐精英》《极品飞车》四个游戏,要消耗掉6GB空间,但此时游戏已经比不上无损音频和电影了——1.4GB的DVDrip才是消耗硬盘和刻录盘的大户,而这个容量还只是压缩电影的起步标准。

这一年,WinXP也逐渐为中国用户所接受。可很快用户就发现,C盘预留5GB根本无法满足操作系统的安装及更新需求,第一次,C盘划掉了两位数的硬盘容量。不过此时存储业界的主角是60GB~120GB,左右个人消费市场风向标的品牌,则是希捷酷鱼Ⅳ(Seagate Barracuda Ⅳ)。

很多人包括小编本人在内,直到现在一直使用当年的酷鱼产品。希捷酷鱼Ⅳ成为硬盘历史上可以与昆腾火球双分天下的“尚品”——当年的金属底板封装设计不仅在散热性能上通杀其他所有产品,也第一次让人领略到了酷鱼之“酷”。这是硬盘产品首次在设计上表现出超前的态势,可以被看作枯燥的内置式电子零配件懵懂地触摸时尚界的一次偶然尝试。

希捷酷鱼Ⅳ的成功,让很多人记住了生产它的国家新加坡。据某国内大牌旅行社说,2003年慕名前往希捷新加坡工厂参观的中国旅客多达万人……

至今为止,推动硬件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方式里,游戏软件当仁不让,但2.5英寸硬盘的兴旺,则归功于英特尔的迅驰技术。

2.5英寸和750GB同时起步

2003年迅驰技术发布,极大推进了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此后的两年里,唱主角的反而是日系厂商——IDC数据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全球2.5英寸硬盘市场出货量约1990万台,其中日立储存(HGST)市占率最高,达31%,这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日立收购了IBM的硬盘部门,一直背着亏损的压力在运营);另一家日系厂商富士通(Fujitsu)占23%,东芝(Toshiba)22%,然后才是希捷的12%,2005全年出货量超过5500万台。

希捷在2005年的主要贡献,是发布了第一款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2.5英寸硬盘,这让2.5英寸硬盘步入大容量成为可能。紧接着2006年,希捷的“以技术刷数据”行为终于刷出了一个新天地:在当年4月份,世界上首款750G硬盘诞生了。略微有点可惜的是,容量8.4GB的720P标准BDrip(单一文件)先于750GB硬盘出现在P2P下载列表中……

不仅是P2P下载,网络游戏也开始取代单机游戏成为侵占硬盘空间的大户——《魔兽世界》安装后文件总容量一度高达11GB。更可怕的是游戏类平台,Steam上的所有主流游戏加在一起,总容量超过50GB,当然,比起高清影片还都是小儿科。

迎接1TB时代

2007年1月6日,日立宣布推出全球第一款1TB容量的3.5英寸桌面硬盘“Deskstar 7K1000”,将在本季度开始上市,售价399美元。Deskstar 7K1000硬盘基于垂直记录技术,5碟装,10个磁头。该硬盘采用SATA 3Gbps或PATA-133接口、转速7200RPM、平均延迟4.17ms、平均寻道时间8.7ms、32MB缓存,最大数据传输率1070Mb/s,空闲功耗9.0W。1TB硬盘意味着可以存储25万首MP3歌曲、358部电影、1000小时视频、333.3万张照片或500多款游戏。

从20GB到1024GB,用了8年时间,但从1024GB到2048GB,只用了两年时间。2009年2月5日,西部数据(WD)推出首款2TB硬盘,采用了单碟500GB技术(存储密度每平方英寸400Gb),并提供32MB缓存。

此时,能够对硬盘形成威胁的,只有蓝光影片了。环顾所有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能坚持下来的不多,而UltimaeDeFrag正是其中一款。

小编观点:也许20到2000的简单容量变化,并不能说明硬盘十年来的变迁,但大容量硬盘开始让我们遗忘一些东西,例如操作系统要多大的C盘空间,例如磁盘碎片整理,例如压缩不必要文件以腾出空间作为他用……也许技术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习惯,只不过,多数时刻似乎我们选择了忽略。

每日精选

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

2025-04-16

鸿蒙智行|智界品牌之夜

2025-04-17

vivo X系列春季新品发布会

2025-04-21

荣耀Power 18小时续航测试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