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行摄> 相机&摄像机> 评测

30x光变与背照CMOS迷思 富士HS11评测

PChome | 编辑:徐嘉
原创
2010-04-16 00:00:00

【PChome概述】如果我对于性价比很出色的富士F85EXR依然给出推荐的话,那么眼下这台“除了画质其他都很好”的HS11,我的确不知道是否还应该给予一个肯定的评价。或许,这台产品对于那些渴望长焦以及丰富功能的实用主义者来说,还是特别值得考虑的产品

我所经历的数码影像四个阶段

DC部门的同事将富士Finepix HS11放在我的桌头说,老大,这个旗舰级别的机器还是你来下笔吧。我很欣欣然的接过这台已经盼望很久,一直想要亲手把玩一下的新旗舰,然后带着它下楼去拍摄了一些样张。等我回到办公室,当我再次面对着这台富士2010春季唯一的旗舰产品,良久无语。

尽管我是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正式接触数码影像产品,但是这短短十年对于整个数码影像行业来说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十年。传统摄影器材用了整整百多年时间才达到的高度,数码影像产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基本全面赶上甚至在部分领域还有明显超越。而在这十年里,不少传统、数码影像企业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有些企业从领先变为落后,有些企业从当年二线地位蹿升到老大级别,有些企业半路出家打拼天下,有些光学老厂则折戟沉沙黯然出局。

回顾一下,如果把这十年的民用数码影像时代以产品特性为依据划分出几个段落的话,那么我至少已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算是民用数码影像的起步阶段。在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萌芽期后,从2000年开始,民用数码影像产品开始方兴未艾。像素记录差不多每年都会提升一百万,而相机种类也从最早的“香皂”式样开始向注重时尚外观的卡片机和注重全面性能的中长焦机开始发展,这应该算做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则是所谓消费级别旗舰的天下。这个阶段的像素发展水平是从500万开始直到800万像素为止。在这个时期里,各大品牌都涌现出了在画质(按照当时水平)与功能上都非常杰出的产品,比如奥林巴斯的C8080Z、比如富士的S7000、比如柯尼卡美能达的A2以及被誉为“巨兽”的索尼F828。这些消费旗舰级别产品的蓬勃涌现一方面展现了相机厂商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证明消费者对于画质以及机身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第三阶段的来临;

第三阶段的肇始机型便是佳能EOS 300D。这是世界上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入门DSLR时代,而从此以后原先并不完全属于民用级别的DSLR产品真正走下神坛,开始为普罗大众们所使用。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对影像品质和相机操控性能日益增长的需求被逐渐开始普及化的DSLR产品所满足,而与此同时,原先的消费旗舰级别产品因为在画质和成本上都已经没有太大优势,整体开始呈现颓势,有不少品牌开始停止设计和生产消费旗舰类产品;

第四阶段就是目前我们所身处的时代——DSLR已经完全普及而EVIL作为市场空白填补者而异军突起。在消费DC方面,轻薄美观的时尚卡片机依然受到人们欢迎,但那些体积庞大、制造成本高昂的消费级别旗舰已经几乎不见踪影——厂商要么把精力放在时尚卡片机上,要么就去设法开发自己的DSLR或者EVIL了。

所以,当我看到富士HS11时,我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四五年前甚至更早一些的日子,那个尚处于“第二阶段”的岁月。富士Finepix HS11以其庞大的身躯,复杂的功能和某些惊人的技术参数,让我仿佛见到了一头生活在中生代的巨大恐龙重现于世,正在我面前慢慢的踱步。

非常非常“富士”的HS11机身

从机身角度来看,富士HS11真的是一款非常典型的“消费级别旗舰”。尽管奥林巴斯也有一台30倍光变的产品,但从机身复杂程度和操控特性来看都显得相对简单,并不能算是旗舰级别产品。在我印象里,只有像富士HS11这样机身上布满快捷键,功能设定完备的产品才真正配得上“旗舰”这两个字。

毫无疑问,富士HS11在机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那支硕大无朋,体积惊人的30x光学变焦镜头。说实话,在今年年初我第一次听到HS11拥有的变焦倍数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续问了同事几遍“究竟是多少倍”后才相信这真的是光学变焦倍数,其中丝毫没有任何数码变焦的成分存在。从24mm广角到720mm的超长焦竟然出现在一个镜头上!想当年我用过一台奥林巴斯C2100UZ才十倍光变已经觉得无远弗届,如今竟然已经有30x光变的怪兽存在!想到前几天参加松下的发布,区区16x变焦(实际光变‘仅’有12x)变自豪的宣称什么超大变焦堪比望远镜,现在面对富士HS11的超级长镜头,我只能说这个东西才是真正抛弃望远镜的配置呢!

富士HS11的机身造型很符合富士传统以来一贯的造型风格——硕大的带有粗犷橡胶防滑条纹的镜头变焦环、充满力量感的机顶弧线和内闪热靴、仿DSLR式样设计的机背控制按键布局,以及一块从S9500年代开始就没有变化过的可上下翻转的LCD屏幕。

当然,在本机机身上也有一些新的东西,比如HDMI接口,比如古怪的几乎与EVF窗口面积一样大的感应器。最让我诧异的是,本机居然还在使用四节AA电池供电设计(在机身内还能选择是锂电、碱性电池还是镍氢电池)——好像现在在重要机型里还这么玩的只有富士与宾得两家了,其他厂商即使是一贯喜欢用AA电池来降低入门级成本的松下最近也开始全面锂电池化了呀!

 

总体而言,尽管如果真的需要我们认真来形容富士HS11机身的话,我可以洋洋洒洒的写上三四个分页。但实际一言以蔽之,这款相机的外观与功能设计是非常“富士”化的。这款产品的外观与特性,如果撇开长焦镜头不算,基本就是当年S9500/9600/100fs一脉相承,最多不过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做了小部分的调整罢了。

非常非常“不富士”的HS11功能

然而,对比非常传统的富士HS11机身设计,本机的内在却是彻底的“不富士”。如果说我对30x长焦镜头只是出现了短暂的惊讶和诧异的话,那么当我听说这款代表富士数码影像当前最高技术水准的相机并没有采用富士自家的SuperCCD元件,而是去问索尼(或者三星)买回来了背照式CMOS技术后,心中可谓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富士自己对于这块BSI CMOS处理器在官网上并没有做太多的宣传,只说是引进的新感光元件拥有不少高速特性,能够很好的与30x的富士龙镜头搭配实现诸如高速连拍、多帧叠加等技术。另外,基于背照式设计,新感光元件理论上也能获得高感光度与低噪声的特性。说实话,我在最早使用背照式CMOS的索尼消费级别机身上并没有看出这种技术对于画面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

尽管我现在对于索尼TX7C、HX1、TX5等几款新机都比较推崇,但我看中的还是那些应用方面的新技术,比如智能全景,比如自动曝光调整或者是机身上的三防特性而已。而这些机型所用的背照式CMOS在高ISO画质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明显的特质——至少我感觉他们与传统CMOS或者CCD产品出来的画面效果差不多,即使真的有一点提升估计也是很有限的改进。富士如今撇开了自己拿手的SuperCCD EXR,去引进什么BSI CMOS技术,到底意欲何为?

 

新感光元件系统为富士HS11带来了诸如每秒10帧的高速连拍、高达1/1000s速度的高速动画以及动态物体移除、多重运动捕捉等新特性。不过在我的实际使用中,除了高速连拍的确有效(可惜一次只能拍摄7张),其他几种新功能似乎并没有多少实际使用价值。比如千分之一秒的高速动画分辨率只能用极小的分辨率,最多只能用来拍摄一点特效画面,而动态物体移除或者多重运动捕捉这两个功能恕我手拙,在实际拍摄中几乎就没有真正成功使用过——不是画面中运动无疑移除的不够干净还留有残影,就是动态画面只保留了最后一帧,之前的动态影像压根就留不下来。

真正让我感到比较实用的是,是和索尼比较接近的全景扫描拍摄功能。用户无需像过去那样一张张手工拼接画面,只要拿起相机根据提示从左到右转动机身便能拍摄下一张超宽幅(5760*720像素)的全景画面。个人感觉富士的全景拍摄成功率要比索尼更高、只是垂直仅有720像素感觉略微的少了一些。。。

 

画质——真的可以回避吗?

有关于富士HS11的画质,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对这台拥有30x光变镜头相机的画质带有太高期望——光变范围据此巨大,成像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诚然,30x的巨大变焦能力的确让我感受到了天涯近在咫尺的巨大震撼,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镜头在广角端成像偏软,画面边缘素质下降明显的负面效应。我这里有一些相关样张,用户可以点击观看大图。事实上,富士HS11在中长焦甚至是最望远端的画质倒还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却是24mm广角端的画面边缘成像实在是太软,这也拖累了相机的整体画质评分。

24mm广角端

大约8倍光变时

30倍光变 720mm长焦端

在感光度方面,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背照式CMOS或许在理论上可以改善一些高感光度下的画质,但实际情况是1/2.3规格的感光元件还是不够大,超过ISO 400以上的画面必须依靠强力的降噪程序才能维持画面起码的纯净度。这里有相机在几档感光度下的画面表现,从iso 400开始画面色彩就因为降噪程序的作用而产生了失真(比如F岛的深蓝底色变成灰色),而更高一些的感光度只不过是数字游戏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ISO 100/200/400/800 拖拽到新窗口看大图

ISO 1600/3200/6400 拖拽到新窗口看大图

但真正让我对HS11画质感到遗憾的,是富士传统SuperCCD特有的反转片色彩特性在这块BSI CMOS上没有能够展现出来。尽管本机也带有一个反转片模式,但我始终觉得本机在蓝、绿色彩的处理上完全没有传统SuperCCD那种明快、苍翠的色彩特性。画面整体色彩显得比较“平”,走的是写实路线。而当年富士反转片模式中所拥有的那种略带夸张,但看起来就是赏心悦目的蓝绿色调在本机上并不明显,这真叫我扼腕不已。

或许富士S100fs和S205在变焦范围,功能设定等方面比不过富士HS11,但至少它们都能拥有充满富士特色的反转片色彩,更何况SuperCCD EXR还能在诸如动态范围等方面有特长,而这些在HS11上又全部都泯然众人矣。

我已经将自己使用富士HS11在上海和北京两地拍摄的一些样张上传到本站产品库,用户可以通过点击下图访问:

HS11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其实,早在富士推出S9600时我已经写过一篇消费旗舰路还能走多远的文章。之后,富士居然还能再接再厉推出了S100fs,用来主打几种新的胶片模拟色彩模式。如果说那台机器至少在胶片模拟这一项取得了一定成功,把富士拥有的最后一些传统优势也彻底挤出来的话,那么我真的有些看不懂今天这台HS11的出现究竟还有什么价值了。

之前,富士曾经在S100fs后推出过一台叫做S205的相机。那台相机在功能上对S100fs做了一定简化,同时又把在F200EXR上取得成功的SuperCCD EXR技术再次发扬了一把,但为什么眼前这台看起来更像是真正意义上S100fs后续机种的产品,为什么会去选用背照式CMOS?

很明显,富士的研发人员很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路该怎么走了。

作为富士的看家法宝,富士一直坚持开发其特有的SuperCCD产品,目前的SuperCCD EXR已经是这个产品系列第八、九代的产品了。对比目前主流的感光元件生产厂商全面转向CMOS类产品的现状,富士算是业内少见的CCD拥护者(还有一家CCD死忠就是当年同样的胶片大厂,富士的死对头柯达)。但是,CCD类产品对比CMOS在先天结构上就有一定的弱项,比如耗电大,发热高,成品率低等;于此同时,CMOS当年在画面分辨率、噪声控制上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赶上甚至超越了CCD产品。尤其是在DSLR产品开始全面具备Liveview和视频拍摄功能后,CMOS的低功耗低发热特性相对CCD类产品拥有巨大优势,而且画质也已经达到了与传统CCD不相上下的水平。

在这个时候,富士既没有能够像柯达那样拿出可供DSLR或者EVIL使用的新一代SuperCCD产品,同时SuperCCD EXR技术又是只为小型化消费DC而设计,而且才刚刚勉强实现720p的视频拍摄功能(富士F85EXR)。把这样的技术拿去用在一台定位明显要比S205更高的“消费旗舰”上恐怕是不够用的——消费者又怎么会为这种只比S205略多些功能的新机买单呢?

想要让新旗舰至少“看起来”功能很强大,在短时间内靠自己的SuperCCD EXR方案恐怕是不行了,但这个时候行业里出现了第三方提供的背照式CMOS方案。我们此时还不清楚这个方案究竟是索尼还是三星提供的(从全景功能来看,似乎索尼的嫌疑更大一点),不过这方案的确能够为相机带来诸如超高速连拍、全高清视频、扫描式全景等一系列新特性,而此时某镜头厂商“恰好”又带来了30x光变的解决方案。。。于是,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这台在外观设计、功能设定上看起来很“富士”,但在内芯上非常非常“不富士”的旗舰产品就这样出笼了。

富士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如果我对于性价比很出色的富士F85EXR依然给出推荐的话,那么眼下这台“除了画质其他都很好”的HS11,我的确不知道是否还应该给予一个肯定的评价。或许,这台产品对于那些渴望长焦以及丰富功能的实用主义者来说,还是特别值得考虑的产品 。但对于我本人来说,我宁可缩减掉一点长焦,再舍弃一些花哨的新功能,也要重新换回一台使用富士自己SuperCCD的产品。

我不知道富士在推出HS11后,下一步该怎么走。难道是再买一套CMOS方案,然后把镜头焦距拉升到40x吗?这样BT的机型除极个别有特殊爱好的用户外,还有谁真正需要?富士难道真的没有办法进一步提升自己SuperCCD的性能而只能转向从外界购买CMOS产品了吗?

如果说,当年的富士因为受制于尼康,推出的Sxpro系列产品并不能在机身和镜头方面获得足够收益的话,那么眼下不是已经有两家企业为富士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了吗?松下尽管曾经一度跟随奥林巴斯去开发4/3体系DSLR,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依靠4/3体系与C,N,S的DSLR做正面对抗并没有任何胜算。所以他们另辟蹊径,果断的终止了在DSLR方面的投入,而是强迫奥林巴斯和他们一起重新开发M4/3体系,机身镜头都一切自己研发,结果取得了市场成功;三星过往受到宾得机身的桎梏,现在人家不也是自己开发出了NX系列机身与镜头卡口,独树一帜,至少可以自己为自己打工,机身和镜头的利润都归自己了。

对于富士来说,一方面有强大的感光元件开发实力,一方面也有多年的机身研发经验,更何况自己还有强大的富士龙镜头群,难道从4/3阵营转移到M4/3阵营就真的那么困难吗?就算不肯跟着奥林巴斯与松下混,那么就一定没有可能开发出自己的EVIL机身吗?我想,任何一名像我这样关心和喜爱富士品牌的用户(我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富士)并不希望看到更多HS11这样的消费旗舰,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体现富士自身技术特色,能够符合数码影像第四甚至第五阶段潮流的数码影像产品!

仙台朝霞研究所的“皆樣”,请努力吧!

每日精选

OPPO Find X8系列新品发布会

2025-04-10

OPPO Pad 4 Pro全面评测

2025-04-09

OPPO Enco Free4星瀚银图赏

2025-04-08

OPPO Watch X2 Mini图赏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