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专车是现在读者非常关心的话题,它能否以互联网模式改变一个传统行业,去挑战几十年以来的传统模式,甚至打破一些行业黑幕下的潜规则,用一场以互联网为主战场的人民战争来实现“更高层面的O2O”,我们期待能够在与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永的对话中,找到思路与答案。——编者按
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顺风车(拼车)发起人 王永
王永和他的顺风车
过节回家的私家车载着同路人驶入高速公路的匝道,41岁的王永就站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4岁的影子,眼中全是17年以来的顺风车公益活动,每一辆私家车车灯照亮的不只是回家的路,还有人性中被隐藏但确实存在的诚信。
王永,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顺风车(拼车)发起人、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曾获得2011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2012“北京榜样”提名奖,2013北京五四青年奖章,2014首都劳动奖章,2015北京市劳动模范。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的首届学员。
作为“顺风车”活动在中国的发起人和倡导者,王永本人这个名字并不算响亮,但17年以来,他一直开顺风车,免费载客万余人。2012年,王永联合邓飞、赵普、郎永淳、陈伟鸿、崔永元等六位公益人士发起的“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倡议大家开顺风车回家,缓解春运困难。从2012年帮助1100人回家过年,到2015年的553万人关注,近16万人报名,最终帮助66543人安全回家。看着这些数字上的变化,王永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拼车、专车、快车都是什么鬼?
前年的时候,如果你用打车软件打到一辆出租车,都还算得上是比较“潮”的事情,而从去年开始,各种名号的叫车服务出现,作为用户很难分清楚这之间的差别。前面提到的顺风车是属于公益免费的行为,即不收取任何费用,而这里提到的拼车、专车、快车则需要收取费用。王永现在经营的微微拼车是一种汽车共享行为,乘客与司机共享用车成本,通俗地说,就是乘客与司机分担油钱、过路费等。而专车顾名思义,是专门为乘客开的车,属于高品质出行,成本可能会高一些,快车则可以理解为廉价的专车。其实笔者相信大家看过这样的解释后还是分不清楚,对于消费者而言,哪一种最便宜、最安全、最方便、最舒适,哪种就是最好的。从现行的法规方面来看,拼车行为是政府鼓励的,在2014年元旦期间,北京市交通委正式出台《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王永为此花了六年时间推动,并参与了制定全过程。
打个车到底应该多少钱?
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有“雷锋”和“红领巾”们分享各种乘车的优惠代码,“打车价格回到20年前”的愿望似乎一夜之间实现了。我们不排除这个行业通过优化经营结构,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但有一些过低的乘车费用已经与市场规律并不相符。但如果某一家做大做强成为行业垄断者的时候,乘客们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实惠可拿了。王永说:“这就是所谓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当乘车优惠券满天飞的时候,这其中也透露出一个信号,现有的打车费用是否过高?客观地讲,中国的打车费是比较平易近人的,去过日本的朋友大概都会有所了解在那边打车是怎样的行情,从机场打车到市区要花上数万日元(约合上千人民币),所以在日本打车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尽量乘坐公共交通。而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地铁建设飞速的城市里,仅仅靠乘坐公交交通出行,还是并不方便,从城市面积、人口密度、乘坐的舒适性讲,乘车服务行业是必不可少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打车是一种“刚需”。出租车的利润到底有多高?这个只有管理者才清楚。而出租车的服务怎么样?这个乘客最清楚。身边的朋友不只一次抱怨出租司机的车子有味、服务态度恶劣,同时又说专车如何如何好。也许这里面有一些管中窥豹的成分,但也能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从出现“黄色小面的”开始,普通百姓所认知的北京出租车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但从经营模式上并没有太大改进。试想一下30年前的IT行业、金融业、服务业与今天的差别,我们不由得感受出租车行业确确实实需要一次革命。可以说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而推动这次革命的,正是每一位车主与乘客。
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顺风车(拼车)发起人 王永
为什么创办微微拼车,怎样赚钱?
王永早年间开了十年的设计公司,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又于2005年创办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到今年也是第十年个年头了。2013年,他还和迟福林、俞可平、白岩松、王振耀等人一起出任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新闻发言人。2015年5月,王永创办了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即我们大家熟知的“微微拼车”。拼车意味着乘客与司机分摊用车成本,而并非靠开车拉活赚钱谋生。按照王永的说法,拼车的价格应该是所有用车方式里最低的。微微拼车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颇具规模,用户超过220万,这得益于王永做了17年的“顺风车”公益活动。微微拼车与顺风车唯一的区别就是前者适当收一些费用,而后者完全免费。王永说:“我在开顺风车的时候就有乘客说,‘师傅你能不能收一点费用,这样我坐车心里踏实一点’。其实这种心里的人不占少数,就像预订了酒店但没有交订金,心里总怕对方爽约一样。”
为什么要做拼车业务?王永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就是王永希望用商业的力量推动公益的发展。互联网+、O2O、大数据、云计算,这些媒体上经常出现的词语已经被具体化和平民化,衣食住行这四大基本生活需求都会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变迁。滴滴、Uber等一批先行者教育了市场,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并尝试了这种新鲜的出行方式。先行者并不一定会笑到最后,这不是一个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更像是踩着尸体前进的战斗。今年关于出租车、专车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出租车与专车之间,专车与专车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恩怨情仇,在王永看来,这些行业之痛是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说到竞争,相信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苦衷,王永认为烧钱、发券的方式不能长期持久,更多的还是需要通过供需双方的市场杠杆和规范合理的法规形成可持续发展,但是自己身处其中,别人给补贴自己不能不给,否则司机就会流失。当然,王永还有另一重其他几家公司老板所没有的身份,那就是他作为公益活动的杰出代表,被聘请为2015-2017年度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特邀建议人,任期三年。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马云说,不赚钱的公司都是耍流氓,对此王永非常认可。既然做了一家公司,那就要为这家公司里的员工负责,也更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负责。微微拼车肯定是要赚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通过互联网赚钱的方式有很多,对于这一点王永并不担心,只要用户够多了,口碑够好了,赚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王永也强调做公司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这也是他创业过程中很重要的理想之一。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谈理想、谈情怀,或许听起来有那么一点点不真实,但我能感觉出,这确实是王永心里的真实想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助人为乐,回报社会。
把黑车洗白,也算做了一件善事
自从各种专车软件启动,围绕着“黑车洗白”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没有运营资质的车有偿载客统统可以被称为“黑车”,按照这种规定来看,除了有资质的出租车和神州专车,其他的各种专车都会被贴上“黑车”的标签。在王永看来,如果能够通过拼车、专车软件,把所谓的黑车司机规范起来,这算得上一种资源共享。“黑车司机”有两种,一种是顺道开着玩,这部分人有正规工作,开车不图糊口,只为多点零花钱;另一种是专职黑车司机,各种纠纷问题往往出在这里。如果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司机自己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就等于让这一部分人成功就业,同时解决了百姓的出行问题,这绝对是善事。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黑车,大家坐得就会少得多了,这样就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帮助政府解决了黑车问题。
亲自出演电影《顺风车》
见到王永的第一眼,你会不自觉在想到一位演员,那就是这两年红得发紫的徐峥,同样的光头造型,同样的一点点天然呆。不会演戏的老板不是好司机,王永果真出演了一部电影,名字就叫《顺风车》,该片已经于2015年6月5日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这部电影依托王永真实经历改编,将王永开创的顺风车事业的始终进行电影化改编,片中王永化身欧阳风,一路上与出租车司机、城管协管、小商贩六子、90后女孩麦子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故事。而周晓鸥、王凯、水皮、马艳丽、赵普、石述思、袁岳、邵峰等一众名人的客串也让电影增色不少。
但是,电影市场比互联网市场还要残酷,只有好的片子还不行,观众需要看大牌、看明星。《顺风车》这部小成本的投入的片子并没有取得太好的票房表现。不过在王永看来,他并不太看重票房,而是很津津乐道于《顺风车》带来的社会讨论。特别是在万达院线拒绝放映该电影这个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各种观点与声音的碰撞。
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顺风车(拼车)发起人 王永
采访后记
王永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温暖、阳光,看上去就是个热心人。也许是长得像徐峥,所以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感觉很熟悉,采访没有什么开场白,直奔主题。而聊起来就收不住,原计划40分钟的采访进行了一个半小时,要不是后边已经约了事情,估计我们还要继续说下去。采访之前我看过一些媒体的报道,说王永怎样不计成本地做好事,坦白地讲,我心里有些将信将疑,但与他聊过之后,我觉得他心里所想确实如此。能够帮助他人对于王永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然他无法把“顺风车”这件事情一做就是17年,而且他还将继续做下去。我在手机上装了微微拼车的APP,试试能不能拼到顺路的王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