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自诞生以来便迅速的发展,如今已经开始威胁到了光学照相机市场,并且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而作为数码相机的心脏,即核心元件CCD,直接关系到数码相机图像质量的好坏。
最初数码相机采用的CCD本是数码摄像机所使用的,而由于市场因素,CCD很快就掀起了一场高像素的战争。毕竟静止图像和动态图像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动态图像的画质稍差一点也不容易看出来,但是静止图像质量稍差的话,立刻就会被发现。不但质量上的要求很高,在价格上如果不能实现更低成本,也无法与光学相机进项角逐。事实上,自从数码相机问世以来一直就有这样的争论:数码相机到底能不能实现和光学相机同样的图像质量?能不能取而代之?这个问题也是导致许多光学照相机大厂商进入数码相机领域迟误的原因。然而,市场上商品的生死并不取决于某个大厂家的意愿,它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
1969年,美国的贝尔电话研究所发明了可以把“光”的信息转换成“电”的信息的一个装置,这就是CCD。当时索尼公司开发团队的一员对CCD非常感兴趣,并且随之开始了对于CCD的研究。但是由于这项研究距离商品化还遥遥无期,所以之只能默默地独自进行研究。1973年,索尼公司副社长的岩间发现了此研究,并给予极大的鼓励。当时的技术仅仅实现了用64像素画了一个粗糙的“S”。然而,他们却树立了“用CCD造摄像机。我们的对手不是电器厂商,而是胶片厂商伊斯特曼·柯达!”的伟大目标。当时的索尼和柯达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会是柯达?时间过去了近30年后,当使用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步入市场的时候,谜底终于揭穿了,原来索尼要以超过柯达的胶卷照片的图像质量为目标搞CCD开发。
1972年,64像素的CCD上显示出的“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