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很容易回想起那款上代“兽王”——F828。同样的黑色机身,同样的大口径镜头还有同样相当惹眼的镜头变焦环纹路以及SONY标记。
R1整机采用塑料材质,整体工艺良好,质感十足。我们在猜想如果本机象F828那样采用更多的金属部件后总重量将会达到多少,考虑到目前数码相机产品的更新淘汰速度以及新一代工程塑料的牢固度,我们对R1整体机身工艺还是比较满意的。
本机的弹出式内闪可以让用户选择手动弹开还是自动弹开,但在不通电(关机)的情况下无论用户采用哪种设置都无法打开机身内闪。我们注意到这个内闪的弹出高度并不太高且向前探出——这样的设计可能是为了不干扰用户从镜头方向观察LCD取景,但显然会造成红眼问题的增加。事实上,我们在后来的实拍中也证实了这个问题。
本机没有采用从F707开始一直使用在SONY消费旗舰上的全息激光辅助对焦系统,而是直接在闪光灯一侧安装了一个很亮,但技术含量比较普通的橘红色辅助对焦灯。这种技术上的“倒退”让我们感觉有些诧异——SONY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本机采用67MM口径的1蔡司T*镜头(多层特殊镀膜工艺)。该镜头的实际焦距为14.3-71.5MM,而对等135规格焦距为24-120MM。这个焦距是不是很眼熟?是的,看起来好象NIKON的那支廉价VR变焦镜头呀!这个焦段已经能够满足摄影爱好者的最常用拍摄焦段,从广角到人像,我们日常拍摄的大部分场景都能应对。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这支镜头的焦距能更远一些——比如200MM,这将会进一步拓展镜头的使用范围,同时也能带来更浅的景深。
另外,这枚镜头的光圈从F2.8-4.8,以消费级别DC的阳光来看,这个成绩显然比较一般。毕竟,且不用说OLYMPUS的F1。8光圈,即使是SONY自家也有过F2大光圈的机种。然而对于采用大幅面感光元件的R1来说,考虑到本机的镜头机身一体化设计,SONY恐怕很难在保持目前焦距的情况下再将镜头口径搞的更大以获取更大的光圈,这势必会造成R1机身重心的严重偏移,同时相机制造成本也会飞速上升。
事实上,本镜头的规格实际已经非常令人赞叹了。请设想一下,即使是NIKON那支光圈从F3。5开始的VR 24-120MM,销售价格也要4000元人民币上下,而SONY官方给出的R1指导价还不到1千美元(8000元人民币)。。。
从机身侧面来看,R1高高鼓起的背面的确显得非常另类,而EVF取景器向后突出的距离之远也是前所未见的。相比前代产品,R1的机侧控制按键可谓相当精简。而在标记方面,也只有一条不起眼的CYBER-SHOT字样,整体设计相当内敛大气。
机侧按键主要是闪光灯模式控制与白平衡切换。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相机的对焦方式选择也在这个位置上。用户可以很轻易的用左手拇指灵活的操控这些按键。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当用户将R1对焦方式选择在手动模式后,如果因某些原因进行自动对焦,这时用户无须把拨杆拨回AUTO模式,而只需按下拨盘中心的按键就能执行一次单次自动对焦。
在按键后方,打开一块保护橡胶,我们可以看到本机的几个输入输出端子,这里就不做更多展开。让我们略有些失望的是,我们在R1机身上并没有找到闪光同步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