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路上车越来越多,传统燃油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咱们中国,经济跑得快,用车需求猛增,石油消耗和进口量一个劲儿往上蹿,汽车这行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所以很多人开始喊着要搞电动车,不少大车企也都放出风声说要赶紧推出自己的电动车型,好像电动车时代马上就来了。
但现实真的有那么乐观吗?其实还真不一定。虽然电动车听起来挺酷的,可它离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可能还有点距离。
其实电动车的历史比燃油车还早。早在1883年德国人造出汽油车之前,英国人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型电动车。在1900年那会儿,电动车甚至比燃油车还要主流。不过后来燃油车技术突飞猛进,电动车却发展缓慢,结果就被甩在后面了。
到现在,电动车倒是也有进步,在城市公交、景区接驳这种短途低速的场景里已经能用了。但在家用轿车这块,还是有不少问题。最大的瓶颈就是电池——续航不够、成本太高、性能还不稳定,真要大规模量产,那真叫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
有人为了弥补续航短板,就整了个双模电动车(PHEV),也就是插电式混动。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提出来的,后来也有一些改装车、试验车上路。这类车平时靠电跑个50到90公里,电没了再烧油。听起来挺美,适合每天通勤里程固定的上班族用。但它本质还是要靠内燃机,能源压力一样没少,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看到哪个品牌真正把这条路走通了。
国内这几年也在加大电动车的研发投入,一些技术难关也在慢慢解决。但很多业内人士对目前的电动车技术和产业化前景还是持保留态度。总结主要有几个大问题卡着:
第一个就是电池。电动车对电池要求特别高,既要电量大、充电快、寿命长,又要便宜环保。目前最成熟的还是铅酸电池,便宜也能放电快,但问题是太重、容量小,用来做电动车动力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镍镉、镍氢电池稍微好一点,但价格贵,还容易污染环境,也不适合大量生产。于是大家又盯上了锂电池,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好、寿命长、价格也还算可以接受。但即便是这样,成本依然很高。
比如一辆普通的电动轿车,整车1.5吨重,最高时速130公里,续航200公里(按60公里匀速来算),需要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光材料成本就得上万元。如果再加上制造、管理、安全这些开销,整体成本更是高得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