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这个词,读作yí fēng yì sú,意思就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最早出自荀子·乐论,里面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意思是音乐能感动人,带动社会风气向好。
西汉刚建立那会儿,虽然国家开始恢复了点元气,但社会风气还是不太好。贾谊就挺担心这事,跟汉文帝说:政权是变了,可老风俗还在,得赶紧改一改,不能光靠发文件应付。
这词后来还成了儒家美学里的一个概念,强调文艺作品能影响社会风气。荀子认为,音乐能让人情绪平和、行为端正,最终让整个社会都变得和谐。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像毛诗序啊,阮籍、嵇康他们写的乐论文章,都在讨论艺术怎么改变社会风气。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来自吕氏春秋。鲁国有个规定,要是谁在别的国家赎回来当奴仆的老乡,可以从政府那里领赏金。子贡有钱,他赎人回来不拿钱。孔子知道后反而批评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圣人做事要带动大家一起来做好事,不是只顾自己舒服就行。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拿了赏金也不丢人,你不拿的话别人就不敢去赎人了。后面子路救了个落水的人,人家送了头牛给他,他收下了。孔子很高兴,说:以后肯定有更多人愿意救人了。
再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移风易俗活动吧。这个其实最早是从爱国卫生运动开始的。1952年,美国飞机飞到咱们安东、抚顺那边,在天上撒了很多带病毒的小虫子,搞细菌战。当年3月政府就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号召全国灭蚊、灭蝇、灭蚤、灭鼠,打虫子、讲卫生。7月份人民日报还专门发社论说,这爱国卫生运动可不是小事,是重大政治任务!
到了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除四害,就是要消灭老鼠、蟑螂、苍蝇、蚊子这些传播疾病的害虫。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动起来了,大街小巷都是打虫子的队伍,连学校、工厂也都积极响应。
总之,移风易俗这四个字,从古至今一直都很重要。不管是通过音乐教化人心,还是通过制度引导行为,再到后来用实际行动改善生活环境,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社会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