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期待的不是一般意义的进仕,他要做的是辅弼之臣———宰相一类的重臣。这一点已是很多学者的共识。如陈贻焮认为:“(李白)最大最主要、为他长期所追求而始终不渝的(目标)则只有一个———想做宰相。”[4]余恕诚认为李白向往着“由布衣跃升为帝王之师”。[1](P151)
(二)社会理想
与“愿为辅弼”这样清晰明确的个人理想相比,李白的社会理想则显得复杂、隐晦得多,我们需要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所收获。
的部分清晰明确,即以成为辅弼之臣为主要目标,而关于国家、社会的部分则只有“寰区大定”之类笼统、模糊的表述,缺乏明确、具体的内容。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错位的人才标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李白庞杂的思想体系有关。
关键词:李白
政治理想
成因
在李唐时代的大诗人中,李白无疑是最复杂的,对李白的研究也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李白毕生热衷于政治,因而研究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很有必要,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论述。[1]P150[2][3]但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于具体政治事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李白有为李唐王朝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并终身求仕,虽然遭受过很多打击和挫折,却矢志不渝,若无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李白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李白的政治理想做过很多研究并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但已有的研究也多是根据李白作品中的只言片语,认为李白的政治理想就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下简称为《代》)、“济苍生”(《梁园吟》)。[4]但如果综合分析李白的有关作品,并结合李白一生所为,则会发现,李白的政治理想可能要复杂得多。简而言之,李白可能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本文力图在揭示李白政治理想本质的基础上,探讨这种政治理想的成因,从而进一步理解李白人生的悲剧性与文学创作的成功之间的巨大反差。由于李白是中国古代悲剧性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本研究也期望能对其他悲剧性文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一、李白的政治理想
所谓理想,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对未来政治生活的美好想象即为政治理想,一般而言,政治理想当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理想,即期待自己在政治上的作为;社会理想,即向往的理想社会或治国方略。
(一)个人理想
李白在很多诗文中都表达了个人的政治理想,如“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①、“余亦草读诸葛武侯传书》)、“平明空间人,颇怀拯物情”(《五古·啸咤,思欲解世纷”(《赠何七判官昌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不难发现,李白对出仕有着极为强烈的愿望。可以说,进仕是李白政治理想的重要内容。李白在《代》中更是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具体目标:“愿为辅弼”。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申管
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1.理想社会
我们首先分析李白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样是在《代》中,李白也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他以“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来概括。这种描述与儒家类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李白追求儒家理想的社会,即天下大同,施行王道仁政。如葛景春认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杜甫类似,就是“致吾君于尧舜”与“再复鲁道”。
“鲁道”指的正是儒家
理念中的理想社会。然而,“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毕竟只是一种天下太平的笼统概念,在未发现更明确表述之前,
[15](P19)
武断地将其等同于儒家的理想社会,未免显得草率。
李白在另一篇作品《明堂赋》里赞美唐玄宗努力寻找治理天下之至道,要实现“几华婿之故乡”的理想。“华胥国”出自道家典籍《列子黄帝》篇,其特点是“自然而已”。华胥国·
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是有区别的,它是道家所推崇的另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然而,若根据“华胥国”认定李白推崇道家的理想社会,则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比如道家经典中的“华胥国”平等自然,否定君权(“其国无帅长”),这显然与李白多处表现出的忠君思想(如“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相矛盾。因此简单地认为李白追求的是道家理念中的理想社会同样显得草率。事实上,李白关于理想社会的表述,不管是“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还是“几华胥之故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一种笼统概念上的太平盛世。李白对此概念并无进一步的描述或诠释。因此,李白的理想社会是模糊不清的。
2.治国方略
李白所期待的治国方略通常认为更倾向于儒家的治国理念。这是因为在《代》文中,李白表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思想(类似的表述很多,如《梁园吟》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这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精神相符;同时,为“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期望能“奋其智能”,这无疑符合儒家积极作为的行事原则。但事实上李白作品中积极进取的态度并不能作为其儒家治国理念的依据。对此,徐中玉在为《李白思想研究》所作的序文中有专门论述,他认为一个人即使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其人生态度也是“处于积极进取与消沉止足两者之间的若干状态之中”。